10.3969/j.issn.1001-165X.2000.04.004
寰枢椎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寰枢椎区病损机制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枢椎标本上,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寰椎上关节面内倾角、下关节面外倾角及侧块内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19.3%、10.7%和7.3%;椎动脉沟处形成沟环者占16.0%;所有横突孔的前后径和横径均大于4 mm;后弓内侧半距仅为外侧半距的1/2.枢椎椎弓根内倾角变异较大(-3.5°~21.5°);齿突腰部宽度小于9 mm者占71.2%,齿突后倾角的变异较大(0°~22°);27.5%的椎动脉在经过枢椎侧块下方时会形成一动脉压迹沟,致使侧块外端和椎弓根变薄.结论:①寰枢椎的解剖学形态与其生物力学性质及损伤机制密切相关;②手术时寰椎前弓向外显露不宜超过20 mm,后弓切除向外不宜超过10 mm,经寰枢外侧关节融合或内固定术应选择在关节的内侧2/3;③大部分中国人不适宜于两枚齿突螺钉内固定术;④27.5%的中国人不适宜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枢椎椎弓根变异较大,手术前应作CT检测.
寰椎、枢椎、临床解剖学
18
R68(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广东省博士启动基金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