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与融合策略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4-406X.2014.04.05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与融合策略

引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分析基于该现象的胸弯融合上端椎选择策略。方法:对56例Lenke Ⅰ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随访2~5年。术前Cobb角主胸弯57.65°±12.28°、上胸弯20.34°±9.52°。根据术前肩部平衡、上胸弯柔韧度情况,主胸弯融合上端椎选择方案为:术前右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柔韧度>30%)患者10例,选择端椎下位椎(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柔韧度≤30%)患者7例,选择端椎。术前双肩平衡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7例选择端椎上位椎(端椎+1),7例选择T3;僵硬性上胸弯患者,5例选择T4,6例选择T3。术前左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4例,选择端椎上位椎(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1例选择T4,9例选择T3。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即刻、末次随访外观肩高(CSD),评估术后肩部外观可塑性。并对术后肩部平衡进行主观评价,其中患者和家属一方或双方认为肩部外观未恢复平衡,为主观评价不满意。通过分析外观CSD变化,影像学冠状面平衡及T2~T5后凸角,患者及家属主观评价,总结基于肩部外观可塑性的上端椎选择策略。结果:末次随访Cobb角主胸弯19.16°±10.34°、上胸弯11.83°±8.65°,冠状面平衡0.67±0.56cm,T2~T5后凸角17.23°±7.28°。1例患者2年内随访主观评价左肩抬高,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CSD值:1.04±0.24cm、0.92±0.22cm、0.63±0.16cm;CSD≥1cm患者例数:31例、23例、5例。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CSD存在显著差异(t=7.98,P<0.001),最大肩部外观可塑值ΔCSD为1.69cm。随访中肩部恢复平衡的上端椎选择方案:术前右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右肩抬高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双肩平衡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或T3,双肩平衡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后,患者末次随访CSD均<1cm,主观评价满意;术前左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后1例末次随访CSD为1.06cm,左肩抬高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后1例末次随访CSD为1.02cm,主观评价满意。随访中肩部未恢复平衡的上端椎选择方案:术前双肩平衡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4后,2例CSD分别为1.45cm、1.54cm,其中1例随访2年内主观评价左肩抬高;术前左肩高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4,1例CSD较大为1.52cm。结论:AIS患者术后肩部外观存在可塑性,基于该特性Lenke Ⅰ型AIS患者胸弯融合上端椎策略为:术前右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双肩平衡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左肩抬高非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端椎+1,僵硬性上胸弯患者选择T3。

脊柱侧凸、肩部平衡、手术治疗

R682.3(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2014-05-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313-32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004-406X

11-3027/R

2014,(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