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406X.2013.05.04
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2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41岁.男9例,女13例. 其中外伤性寰枢椎脱位6例,游离齿状突合并的寰枢椎脱位9例,合并颅底凹陷症的寰枢椎脱位7例.均实施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对患者的寰枢椎实施层厚1 mm的薄层CT扫描判定枢椎椎动脉孔类型(Ⅰ型,松散低拐;Ⅱ型,紧密高拐;Ⅲ型,紧密低拐;Ⅳ型,松散高拐),并行CT血管造影,判断优势椎动脉及其他血管变异情况.寰椎采用前路侧块螺钉,枢椎根据以下原则选择置钉方式:①优势椎动脉侧采用枢椎椎体螺钉技术,非优势侧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②Ⅱ型枢椎椎动脉孔采用枢椎椎体螺钉技术,其他型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测量术前、术后寰齿间隙(ADI)及垂直寰枢椎指数(CMA)判断寰枢椎复位情况,测量脑干脊髓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判断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共置入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28枚,枢椎椎体螺钉16枚.平均手术时间139±35min,平均出血量49±16ml.术后复查CT显示,28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中有1枚外倾角偏大,部分进入椎动脉孔,但无临床症状;16枚枢椎椎体钉均位于椎体内.置钉总优良率97.7%术后CT测量提示,ADI由术前7.9±4.4mm改善为2.1±1.7mm,CMA由术前129°±13°改善为158°±15°(P<0.05).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9.1±1.6分,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至15.8±0.9分(P<0.05),末次随访时为15.9±0.7分.结论:在实施TARPⅢ手术,术前采用寰枢椎薄层CT扫描结合椎动脉CT造影的方法进行评估有助于精确判断椎动脉变异的类型,根据变异类型选择个性化的置钉方法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椎动脉变异、椎动脉CT造影、经口咽前路复位内固定技术、Ⅲ代TARP钢板、个性化置钉
23
R687.3(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全军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二五"计划BWS11C065;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0318084
2013-07-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40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