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4-406X.2001.01.017

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引用
@@颈前路手术显露途径由Chipault于1895年在法国出版的神经外科教材上首先提出,但直到本世纪50年代后期,Robinson(1955年)、Dereymaker(1956年)、Cloward(1958年)等才报道了颈椎前路椎间融合的手术方式[1]。此后,该手术逐渐得到推广,被公认为治疗颈椎疾患的一种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的手术方式,临床报道优良率达70%~90%。Emery等认为影响骨融合率的因素主要是:植骨块类型、手术技巧和融合节段数目[2]。近年来,相继有一些新的改良手术方式、不同种类植入物出现。内固定的使用和新器材的发展使该技术进一步完善。现就有关方面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1 植骨方式   传统的植骨方法主要有:Robinson-Smith三面皮质骨的方形植骨块、Bailey-Badyley的槽形植骨法和Cloward的圆柱状接合桩技术[1]。临床上以Smith-Robinson法和Cloward法较为常用。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新的植骨技巧,减少了植骨块脱出、椎间隙塌陷和植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Brodke等改进Robinson手术方法,把三面皮质骨的皮质面置于后方,认为脊柱的中柱承受最大的压负荷,如此放置植骨块可防止椎间隙的塌陷[3];但Wang等比较生物力学特性后认为:颈屈曲时负荷最大,后伸时逐渐减小,屈曲时受力点完全位于前方,后伸时逐渐后移,因而仍以传统的皮质骨向前的融合方法能较好地抵抗作用于颈椎上的负荷,防止植骨块下陷[4]。

颈椎前路、植骨块、手术方式、三面皮质骨、椎间隙塌陷、生物力学特性、前路椎间融合、负荷、并发症、颈前路手术、植骨方式、植骨方法、手术技巧、手术方法、神经外科、融合节段、融合方法、屈曲、临床报道、颈椎疾患

11

R687.3+4(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49-5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004-406/X

11-3027/R

11

2001,1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