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合并上段腰椎后滑脱的矢状面形态分析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77/j.issn.1005-8478.2015.23.17

腰椎滑脱合并上段腰椎后滑脱的矢状面形态分析

引用
[目的]研究腰椎滑脱合并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征,探讨腰椎后滑脱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2013年12月55例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滑脱患者,其中腰椎前向滑脱合并后向滑脱19例(后滑脱组),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6 (51 ~69)岁;前向腰椎滑脱36例(无后滑脱组),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6 (30 ~69)岁.对两组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腰椎前凸(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胸腰段交界后凸(thoracolumbar junction,TLJ)、前滑脱椎体滑脱率及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后滑脱组患者T10 ~L2后凸角及年龄分别为(16.2±8.5)°、(59.5±5.3)岁,明显高于无后滑脱组的(3.4±5.5)°、(50.5±9.2)岁(P<0.05),两组患者的骨盆参数PI[无后滑脱组(55.5±9.6)°,后滑脱组(52.0±13.1)°]、PT (16.1±5.5°,18.1±13.0°)、SS (39.3±7.2°,38.3±7.0°)、LL (53.9±8.6°, 53.5±15.5°)、TK (30.4±9.6°, 33.3±11.9°)、SVA(30.2±45.2 mm, 33.9±26.5 mm)及椎体滑脱率(21.8±9.6%,15.3±8.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滑脱的发生提示患者矢状面代偿能力不足或已达到失代偿,而PI较小、TLJ增大及高龄可能是腰椎滑脱患者合并椎体后向滑移的重要危险因素.

腰椎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代偿

23

R687(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2015-12-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2186-219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005-8478

37-1247/R

23

2015,23(2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