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析消化道肿瘤患者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2021年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消化道肿瘤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并发术后感染的60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情况,随机选取100例同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未发生感染者,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采集患者标本,经细菌培养分离后,进行病原菌鉴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发生感染,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及临床病理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连续两周给予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治率及白介素10水平,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并发感染患者中,1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8.33%.其中,3例患者发生术中穿孔,2例患者于术后24 h内发生术后出血,2例患者术后出现食管返流,4例患者术后延迟出血.共培养分离出6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54株,革兰阳性菌8株,真菌2株.20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三联治疗法,观察组采用四联治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治率,对照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治率70%,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治率90%.两组患者IL-10水平改善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用药天数、免疫功能低下、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水平、侵入性操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合并高血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发生术后感染为因变量,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60 min、用药天数≥15 d、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水平<30 g/L是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患者,以大肠埃希菌和幽门螺杆菌为主要病原菌.基础治疗方案上给予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年龄大、手术时间久、用药天数长、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水平低是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消化道肿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后感染、幽门螺杆菌、危险因素
18
R378.91(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
2023-04-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2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