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高原地区以牧业组为单位的包虫病防治模式效果评价
目的 探索以牧业组为基础单位的包虫病防治模式在疾控实践中的可行性,评价该模式的防治效果. 方法 在四川省壤塘县随机选择康隆村和壤塘村分别作为包虫病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结束后,通过KAP问卷调查、犬粪抗原检测、人群B超筛查等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两村共查出51例包虫,其中50例为泡型包虫病,1例为囊型包虫病.实施干预后干预村人群包虫病知晓情况比对照组有了更为明显的积极转变;干预村犬驱虫覆盖率为83.73%,约为干预前的7倍;对照村覆盖率为37.42%,较之前增加1倍.干预后干预村犬驱虫覆盖率与对照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14,P<0.01);干预村和对照村犬粪抗原阳性率分别为4.93%和11.64,与干预前26.8%和29.4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6.81和P<0.05);干预后干预村与对照村比较犬粪抗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0,P<0.05).干预村完成全村犬驱虫需422人·h,对照组要l 393人·h. 结论 壤塘县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混合流行的包虫病重流行区.以牧业组为基础单位的包虫病防治模式能够促进疫区包虫病防控工作的落实,显著降低环境的传播风险,有利于遏制包虫病的流行.
包虫病、棘球蚴病、牧业组、防治模式、干预
13
R532.32(寄生虫病)
2018-09-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68-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