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联合用药治疗带绦虫感染的效果观察
目的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药物组合对带绦虫感染者的驱绦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在高度流行区开展群体性服药,控制带绦虫病流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方法 将四川省藏区雅江县查出的带绦虫病患者,在自愿服药的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南瓜子-槟榔-硫酸镁,氯硝柳胺-硫酸镁和吡喹酮-硫酸镁驱虫,观察驱绦效果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结果 南瓜子槟榔组、氯硝柳胺组、吡喹酮组治疗后5h内排出完整虫体的比率分别为77.14%(27/35),40.54%(15/37),47.37%(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3,P<0.01);而氯硝柳胺组与吡喹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35,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57%、35.14%和39.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10,P>0.05).患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不需做任何特殊处理即可缓解. 结论 在带绦虫病高度流行的藏区,采用南瓜子-槟榔-硫酸镁驱治绦虫,效果好且安全,可为人群接受,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带绦虫感染的方法.
藏区、南瓜子槟榔、氯硝柳胺、吡喹酮、带绦虫、驱虫效果
9
R383.32(医学寄生虫学)
2015-0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0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