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室颤法致大鼠心脏骤停模型的预后分析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2-1949.2021.11.011

电击室颤法致大鼠心脏骤停模型的预后分析

引用
目的 研究电击室颤法致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模型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97只雄性SD大鼠,经食道电击诱颤建立心脏骤停CPR模型.复苏后大鼠按存活72 h与否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记录并比较两组基线资料、CPR时间、使用肾上腺素剂量、按压初始心律、复苏后血压和心率等指标.结果 45只大鼠在复苏后72 h内死亡,52只存活.死亡组CPR时间明显长于存活组(233 s vs.119 s,P<0.05),且使用肾上腺素剂量也多于存活组(μg:9.16±3.46 vs.6.82±1.42,P<0.05).自主循环恢复后,死亡组收缩压(systolic b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在复苏后5 min、10 min和30 min均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按压初始心律类型以心室停搏(47%,21/45)为主,存活组以无脉性电活动为主(52%,27/52).两组体质量、体温、心率、SBP、DBP及电击时间和碳酸氢钠使用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PR时间(OR 1.011,95%CI 1.005~1.017,P<0.05)和复苏后30 min DBP(OR 0.932,95%CI 0.893~0.973,P<0.05)与大鼠生存率相关.结论 CPR时间是电击室颤法致心脏骤停大鼠复苏后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复苏后30 min较高的DBP是有利因素.

心脏骤停(CA);心肺复苏(CPR);预后;电击室颤法

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1884

2021-11-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977-982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急救医学

1002-1949

23-1201/R

41

2021,41(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