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1949.2020.02.014
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归纳分析尸解猝死(SD)病例,探讨其不同亚群(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谱等)的流行特征.方法 搜索CBM、万方、知网、维普、百度文库等国内的常见数据库,分别检索到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首篇自1964年以来至2018年8月长达约55年期间的相关文献428篇.纳入明确病例为猝死并进行尸体解剖且数据资料较完整的文献231篇.进一步统计分析5516例猝死者的人群分布、疾病特点、发生时间及地点分布等.结果 ①人群分布: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中,男:女=2.63:1.年龄最小为出生后21 h,最大97岁,平均年龄41.60岁.②发作特点及病谱分布:情绪激动(25.66%)、劳累(24.53%)等.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常见为:突发(20.10%)、休息睡眠中(16.71%)等.有既往病史者中,最多见高血压(37.95%)、心脏病(30.02%)、糖尿病(23.79%).5516例尸解中,猝死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为3186例,占57.76%(95% CI44.8% ~70.8%),这其中又以冠心病猝死占最高55.24%(95%CI53.51%~56.97%);肺源性猝死占猝死总病谱的第二位(21.63%),第三是脑源性猝死(9.21%).不同年龄组总体病谱构成不同,Pearson值为1145.321,P<0.001.其中0~3周岁多见肺源性猝死,3~15周岁多见脑源性猝死,青年人多心源性猝死.31 ~63周岁为心源性猝死高峰,高于其他年龄段,包括63岁以上.并且,年龄不影响冠心病猝死的发生.③时间分布:极端气温的冬夏季猝死发生率高于平均气温的春秋季(P <0.001).猝死尸解时间中,3天内解剖者94.17%.④空间分布:2447例有地点记录者中院内猝死(62.73%)高于院外(37.27%,P<0.001).结论 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识别高密度低风险人群.猝死的预防需避免劳累、情绪激动,要戒烟限酒,注意极端气温,适当运动,控制“三高”及冠状动脉痉挛.
尸体解剖、猝死(SD)、流行特征
40
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Hys2019313
2020-04-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5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