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07~2010年预防接种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预防接种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aenic Purpura,ITP)的发病特征,评价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上海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系统,收集2007~2010年23例预防接种后ITP病例,采用描述性方法对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接种疫苗后ITP好发于≤2岁儿童,其中<1岁占47.83%,1~2岁占30.43%;男女性别比为2.29∶1.接种后≤1d发生5例,≥15d发生5例,接种至发生的最短时间间隔为数小时,最长51d.在报告预防接种后ITP病例中,涉及9种疫苗.其中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8例,占34.78%,发生率为2.54/100万剂;麻疹减毒活疫苗7例,占30.43%,发生率1.97/100万剂.接种第1剂后发生的9例,占39.13%;接种第2剂后发生的7例,占30.43%.23例ITP中,最终判定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5例,占21.74%;偶合症18例,占78.26%.2007~2010年各类疫苗预防接种后ITP报告发生率在0.28/100万剂~8.74/100万剂.结论 上海市2007~2010年各类疫苗预防接种后ITP报告发生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预期发生率.预防接种后的ITP属于较严重疾病,必须建立规范的救治和补偿机制.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监测
18
R186(流行病学与防疫)
2012-12-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58-36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