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008-6706.2020.11.014
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分析
目的:分析初诊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方法:应用原位荧光杂交技术(FISH)检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初诊MM患者146例1q21扩增及17p缺失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Ⅲ期合并1q21扩增和/或17p缺失定义为双打击MM组,共42例,非双打击MM组104例。对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双打击组β
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酐、血钙、骨髓浆细胞比例、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分组高危型者比例均较非双打击组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636、-3.789、-5.116,
t=2.288,
Z=-5.091,χ
2=32.489,均
P<0.05);双打击组患者的血红蛋白为(75.14±20.65)g/L,低于非双打击组的(88.21±26.31)g/L(
t=-3.187,
P=0.002)。146例患者的4年生存率为42.7%,非双打击患者的4年生存率为51.4%,双打击组患者的4年生存率为1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000,
P<0.001)。42例双打击患者中,19例患者采用传统方案治疗,4年生存率为12.3%,23例患者采用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4年生存率为25.4%,两种治疗方法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非双打击相比,双打击MM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严重,4年生存率更低,硼替佐米可能无法改善双打击MM患者的预后。
多发性骨髓瘤、原位杂交,荧光、XYY染色体核型、基因,抑制、17p缺失、1q21扩增、治疗结果、预后、硼替佐米
27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340-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