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6923.2019.10.030
南海现代珊瑚骨骼中放射性核素特征指纹
利用地表实验室高纯锗 γ 谱仪、中国锦屏极深地下实验室高纯锗 γ 谱仪、低本底 β 计数器系统测定我国南海1500km空间跨度上10个不同站位、5种不同种类和形状的现代珊瑚骨骼中6种最主要的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28Ra、40K)和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和90Sr)的含量,获得现代珊瑚骨骼中放射性核素平均活度排序为238U(29.94Bq/kg)>40K(11.72Bq/kg)>228Ra(6.37Bq/kg)>226Ra(3.16Bq/kg)>90Sr(1.21Bq/kg)>137Cs(<0.06Bq/kg).除了岸礁的珊瑚骨骼中228Ra活度高于环礁的珊瑚骨骼中228Ra活度的现象外,不同种类、不同离岸距离的珊瑚骨骼之间的同种放射性核素活度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进一步对比珊瑚骨骼、珊瑚礁区沉积物、非珊瑚礁区的海洋沉积物、全球土壤的放射性核素活度含量,阐明珊瑚礁区是地表罕见的极低放射性水平区域,并指出现代珊瑚骨骼具有极低的226Ra/238U活度比值(~0.1)和极高的90Sr/137Cs活度比值(1000)的指纹特征.
珊瑚礁、放射性核素、漂浮型核电站、地下实验室、地球化学
39
X55(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1428203;广西"珊瑚礁资源与环境"八桂学者项目2014BGXZGX03;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7GXNSFBA198096;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GCMAC1606
2019-1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4279-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