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0034.2001.03.013
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临床探讨”一文的商榷
@@《中国骨伤》1999年第12卷第4期40页刊登的龙千里同志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临床探讨”一文中称“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伤后几天,肘部肿胀较严重,出现张力性水泡,甚至破溃、感染,尤其在院外多次暴力复位者更为严重。此时不要试图复位……最好能作尺骨鹰嘴牵引或各种方式的皮肤牵引,并用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针快速静滴,以利消肿和预防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发生[1]”。其参考文献为张怡五等同志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年第3卷第6期40页刊文“应用甘露醇和地塞米松预防四肢外伤性筋膜间隔区综合征[2]”。我们读龙氏文章后又查阅了张氏等原文及有关资料,提出两点意见与上述几位作者商榷。
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早期整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以伸直型为多见。肱动脉在肱骨髁前面肱二头肌腱膜下通过,伸直型骨折时,骨折近端向前下方移位,常穿通肱前肌,血管可被刺伤或被压迫在腱膜和骨折端之间,引起局部肿胀及前臂缺血性肌挛缩[1]。所以本型骨折的肿胀很难在短期内自然消退。若整复骨折后,解除了骨折端对血管的影响,反而利于消肿。儿童骨折应早期整复,而本型骨折更宜强调早期整复。我们在临床整复前,采用挤压消肿法,即在麻醉生效后,用两手掌相对挤压骨折部位,局部肿胀即可减轻,再行手法复位。若伤肢有张力性水泡,可在无菌条件下抽干水泡,外敷生肌玉红膏,用消毒纱布敷盖,即可手法整复。若伤肢有伤口感染,则先用持续牵引或长托夹板固定,积极应用抗菌药物及局部换药,待感染好转后再行手法整复,但时间不宜超过1周。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骨折治疗、临床探讨、手法整复、张力性水泡、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地塞米松针、消肿、伸直型骨折、局部、间隔区、骨折端、感染、甘露醇、复位、中医骨伤科、生肌玉红膏、自然消退、中国、预防
14
R68(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