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9638.2016.08.001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六年的变迁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分离病原菌及其药敏结果,比较2009—2011年与2012—2014年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变化。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患者共培养病原菌25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5株(67.57%),革兰阴性菌65株(25.10%),真菌19株(7.33%)。前后三年均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构成比由10.56%升高至15.38%,真菌构成比由4.93%上升至10.25%;前后三年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前后三年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100.00%敏感,但 CNS 中有82.28%~88.3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75.00%~100.00%耐甲氧西林;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达42.86%~86.67%,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从17.39%、14.29%上升至33.33%、30.00%,未检出对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从20.00%上升至50.00%,所有检出的真菌对两性霉素 B 仍保持敏感。结论 CNS 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真菌感染比例有所增加,临床应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抗药性、微生物、耐药性、变迁、合理用药
15
R181.3+2(流行病学与防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090106
2016-08-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537-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