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庭审主义”之辩护模式
在中国的刑事辩护实践中,始终存在一种“唯庭审主义”的辩护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律师把庭审环节当成辩护的主要场域,甚至唯一场域,而忽视庭审外尤其是庭审前的辩护活动.审前既不与检警机关设法沟通,也未能说服其作出任何有利于己方的决定;庭审辩护又以宣读根据卷宗撰写的辩护词为中心.这一模式的形成,与审前制度空间的局限、刑事辩护理念的偏差、审前辩护技能的欠缺有着紧密的关系,并导致了诸多消极的后果,尤其是辩护效果不佳,无法有效保障被追诉人的利益,也难以及时地促使检警机关自我纠偏.2012年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律师在审前程序的辩护人地位,使得部分律师日益重视“辩护前移”,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要让中国律师彻底走出“唯庭审主义”的辩护模式,实现有效辩护尤其是有效果的辩护,至少还应从检察机关的审前定位和办案方式的诉讼化、律师权利的增设与保障、刑事法律援助的质量监管和值班律师的定位等诸多方面,对中国刑事辩护制度乃至刑事司法制度加以改革和完善.
唯庭审主义、辩护模式、辩护前移、有效辩护
D925.2;D621.5;F925.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持续支持项目
2019-03-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9页
28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