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北地区野鼠鼠疫传播人类机制的探讨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60/cma.j.issn.1000-4955.2010.02.027

云南省西北地区野鼠鼠疫传播人类机制的探讨

引用
目的 探索云南省西北地区野鼠鼠疫与人类的关系,提出野鼠鼠疫传播给人类的作用机制假设.方法 收集1985-1995年滇西北野鼠鼠疫不同生境宿主动物和蚤类相关监测资料,并于2007年调查疫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和饲养猫、狗等动物情况,以及体外寄生蚤、室内游离蚤分布情况,并采集猫、狗血清检测F1抗体.结果 1985-1995年监测资料表明,大绒鼠是耕地和灌丛的优势鼠种,构成比分别为48.00%(4753/9902)和54.50%(4282/7857);齐氏姬鼠为园地的优势鼠种,构成比为50.47%(1332/2639).特新蚤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园地、耕地和灌丛中,构成比分别为13.31%(229/1720)、12.31%(1678/13 739)和10.87%(957/8802),棕形额蚤主要分布在园地,构成比为39.88%(686/1720).2007年调查显示,32%(32/100)的村民家中养猫,其中63%(20/32)的猫身上带有跳蚤,而68%(68/100)的村民家中养狗,其中76%(52/68)的狗身上带有跳蚤.在居民饲养的43条狗体外收集到寄生蚤18匹,蚤指数为0.119,染蚤率为11.63%,另收集17户室内游离蚤,共捕获7匹,25匹蚤均系人蚤.采集到的43份狗血清,其中有3份F1抗体检测阳性.结论 居民在生产生活中有机会接触到染疫动物及媒介.野鼠鼠疫存在传播给人的可能性.其主要路径可能为:野鼠鼠疫-,媒介蚤或捕食→家养动物鼠疫(猫、狗等)→接触或呼吸→人.

鼠疫、数据收集、疾病传播

29

R1(预防医学、卫生学)

云南省科技厅计划项目2002NG1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令性项目2006-573

2010-05-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08-21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000-4955

23-1276/R

29

2010,29(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