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169/zgcsly.2022.08.05.0002
北京市张山营镇生态网络规划——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
针对城镇生态环境破碎化的问题,通过整合区域自然资源、构建城镇生态网络,可增加生态斑块连通性,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文章选取北京市张山营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和最小累积阻力分析,结合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估,构建"点-线-面"结构的生态网络.结果表明:1)张山营镇南部生态斑块数目较少,与北部山区的生态连通性较为割裂,呈断层情况.2)张山营镇北部山区生态敏感性极高,分布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坨山等重要生态保护节点,应遵守相关保护规定,进行保护保育,开展适当游憩;南部沿妫水河一带生态敏感度较高,但生态斑块破碎,应注重生态连通性的构建.3)张山营镇生态网络景观连接度的最优绩效距离为20000 m.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提升方向:提出生态修复落实性点位,分区匹配不同程度的生态修复手段;构建的生态网络体系应运用于后续的镇域生态发展规划中.研究结果对张山营镇生态规划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同时也对其他城镇的生态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与借鉴.
生态网络、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生态廊道、生态敏感性分析
21
TU986;X321.013;Q149
2023-03-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3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