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临床护理探析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通常是继发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自1849年Miller等观察到猩红热感染患者有“蛋白尿”[1]后,人们认识到感染可导致肾小球肾炎。然而,直到50年后人们才认识到链球菌感染是其病因[1]。随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在全球范围内被发现。绝大部分病例归因于 A 组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毛细血管内增生和渗出,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继发于隐匿性皮肤或咽喉部链球菌感染后的突发急性肾炎[1],预后较好。随后人们认识到除了 A 组链球菌外,其他病原微生物也可导致肾小球肾炎的发生,例如 C组和 G 组链球菌、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分枝杆菌、寄生虫、真菌和病毒等,进而引入“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名词[2]。本研究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36例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急性感染、肾小球肾炎、临床分析
R692.31(泌尿科学(泌尿生殖系疾病))
2014-06-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