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哲”还是“诗伯”?——晚清学人视野中歌德形象的变迁
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始于晚清.外交官李凤苞和学者辜鸿铭、王国维、赵必振、鲁迅等人最早写下了有关歌德的介绍.但歌德并非从一开始就以文豪的形象出现在国人视野中,李凤苞日记中的政治家“果次”、辜鸿铭译著中的“名哲俄特”、王国维论文中振兴国运的诗人形象先后出现在中国学人视野中.直至1903年赵必振从日文翻译出《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才使读者对歌德生平及作品有了全面了解,作为“全才”的歌德形象也开始为鲁迅等人所接受.本文通过盘点歌德在中国的早期接受史,对各具特色的“歌德形象”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形象建构背后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区.
歌德、接受史、形象、辜鸿铭、王国维
K0;I207.22;G3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ZDB091
2017-06-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