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伯尔的中国遭遇
作为二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重要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及其作品理应给文革后的中国文学丰富的启发。但在1980年代的文坛上,伯尔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身份也没有打动有着浓重“诺奖情结”的中国作家。本文认为,伯尔在中国遭受冷遇的原因是当时的“现代派”热潮左右了中国作家的阅读方向,导致外国文学翻译界与研究界力促“废墟文学”为“新时期文学”提供鉴戒的美好愿望没能实现。本文仔细梳理了伯尔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和影响个案,在呈现接受状况的同时,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择取丈学资源时的偏颇也有所提醒。
海因里希·伯尔、当代传播、《今天》
I1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12-04-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