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6274.2024.04.008
公益诉讼程序保障论
公益诉讼制度中的程序保障具有优位性和指导原理性地位,并因公益相关主体不同而呈现差序性.首先,面向公益原告及被告(公益加害人)的程序保障在公益诉讼中应居于最核心地位,原告的程序保障程度与公益类型及代表模式相关;被告的程序保障应以"妨诉抗辩"和"重复法律评价抗辩"为重点;公益诉讼中居于被告地位的行政机关应得到实质性程序保障,其诉讼权利不应被"非讼化"程序削弱.其次,"公益相关人"受公益诉讼的过程和结果影响,其程序参与权和选择权应得到合理且适当的保护.再次,公益诉讼的过程及其结果借助社会公众的参与而获得正当性,社会公众的诉讼知情权和参与权是公益诉讼结果向社会归责的必要条件.最后,在公益诉讼"国家化"及程序类型多元化的背景下,司法机关的程序保障责任各不相同,检察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属职权调查程序,检察机关应恪守客观中立原则并承担公益论证义务;公益诉讼审理程序采对抗制结构,法院应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辩论权、异议权及公正审理请求权;检察机关与法院在公益诉讼协商程序中应加强司法监督,防止公共利益被不当处分.
公益诉讼、程序保障、公益相关人、诉前程序、公益诉讼立法
DF71(诉讼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3&ZD164
2024-08-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10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