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次髎"对内毒素血症大鼠的抗炎效应及其副交感神经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对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生存率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抑制全身性重度炎性反应的副交感神经机制.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实验一:将40只S 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和次髎组.两组均以致死剂量(10 mg/kg)的脂多糖(LPS)进行腹腔注射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次髎组分别在造模前、后30 min于"次髎"进行电针干预30 min.观察两组大鼠7 d内的存活情况.实验二: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次髎组、颈迷走神经切除组、膈下迷走神经切除组和盆神经切除组,每组7只.正常组按6 mg/kg腹腔注射0.9% 氯化钠溶液,其他5组按6 mg/kg腹腔注射LPS制备内毒素血症全身重度炎性反应大鼠模型.次髎组分别在造模前、后30 min于"次髎"进行电针干预30 min;颈迷走神经切除组、膈下迷走神经切除组和盆神经切除组均在相应神经切除手术完成后30 min进行同样的造模处理和电针干预.造模后3 h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结果:实验一显示,模型组大鼠存活率为25%(5/20),次髎组大鼠存活率为60%(12/20),次髎组存活率高于模型组(P<0.05).实验二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升高(P<0.0001).与模型组比较,次髎组、颈迷走神经切除组、膈下迷走神经切除组和盆神经切除组的TNF-α、IL-1β、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001,P<0.01).与次髎组比较,颈迷走神经切除组的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P<0.0001,P<0.05),盆神经切除组的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001,P<0.05).结论:电针"次髎"能提高致死性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的存活率,并降低全身重度炎性反应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具有全身性抗炎效应,包括迷走神经和盆神经的副交感神经途径共同参与了电针"次髎"的抗炎效应.
电针;内毒素血症;抗炎通路;副交感神经
46
R245.9+7(中医临床学)
江苏省中医学优势学科三期项目立项开放课题No.ZYX03KF012
2021-11-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94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