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合谷穴所产生的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的可塑性
目的:观察电针合谷穴后健康志愿者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的可塑性,为"面口合谷收"取穴理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交叉设计(同体自身前后对照),将健康志愿者10例随机先后分配至针刺组及假针刺组(两组间隔2周的洗脱期).针刺组受试者左手合谷穴接受电针刺激(频率2 Hz,强度0.5~1 mA,时间30 min);假针刺组采用胶粘垫安慰针,不刺入皮肤,安慰针连接至连接线内线断裂的电针仪.运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分别于针刺及假针刺前后记录对侧运动皮层手面区磁刺激诱发的第一骨间背侧肌、眼轮匝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 EPs),计算M EPs总波幅、有效刺激面积及重心.结果:与电针前比较,针刺组对侧运动皮层手区的MEPs总波幅显著升高(P<0.05),面区的MEPs总波幅明显下降(P<0.05);手区的有效刺激面积明显增大(P<0.01);手区X轴重心明显向外侧移动(P<0.05).与电针前比较,假针刺组对侧运动皮层手、面区的MEPs总波幅、有效刺激面积及重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针刺组比较,针刺组针刺前后对侧运动皮层手区MEPs波幅差值增大(P<0.05),面区MEPs波幅差值减小(P<0.05);针刺组对侧运动皮层手区针刺前后有效刺激面积差值增大(P<0.05).结论:电针合谷穴能诱导健康志愿者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的可塑性(兴奋运动皮层手区,同时抑制运动皮层面区),为面口部疾病的针灸治疗及循经远道取穴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电针、健康志愿者、脑可塑性、经颅磁刺激、合谷穴
45
R245.0(中医临床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
2020-11-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82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