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702/j.1000-0607.2016.03.006
穴位药物注射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效源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穴位药物注射疗法对变应性鼻炎(AR)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穴位刺激因素和药物因素在穴位药物注射疗法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采用卵清蛋白致敏的方法复制AR模型.模型成功的大鼠保留4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穴位注射药物组(穴药组)、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穴生组)、非经非穴点注射药物组(非经非穴药组),每组11只.穴药组将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和转移因子混合液注射于双侧“迎香”穴及“印堂”穴,每穴0.1 mL,隔日1次,共7次;非经非穴药组将药物混合液注射于大鼠左右胁下1寸处和左臀部“后海”穴与“环跳”穴连线中点3个非经非穴点,给药剂量、时间同穴药组;穴生组将生理盐水注射于穴位,取穴、注射剂量和时间同穴药组.观察治疗前后大鼠的一般行为学变化并评分,HE染色法观察鼻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组胺含量.结果:模型组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穴药组、穴生组较模型组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明显降低(P<0.01),非经非穴药组无明显变化(P>0.05).3个治疗组间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比较,穴药组明显低于穴生组、非经非穴药组(P<0.05,P<0.01),穴生组明显低于非经非穴药组(P<0.01).结论:穴位药物注射疗法对AR有治疗作用,能有效缓解症状,有效抑制鼻炎发生重要介质组胺的释放,减轻鼻黏膜局部炎性损伤.穴位药物注射疗法的效源根本因素来源于穴位刺激,而效源增效因素来源于药物.
变应性鼻炎、穴位注射、效源影响因素、症状评分、组胺
41
R245.9+5(中医临床学)
贵州省科技厅科技合作计划[黔科合LH字20157427]
2016-07-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2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