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6820.2010.08.004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
我国新发生水稻病毒病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由斐济病毒属建议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Genus Fijivirus)引起.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其传播介体.依据近年田间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白背飞虱不能经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后代须在病株上取食才能获毒.若虫最短获毒饲育时间为5~10 min,体内循徊期为3~5 d.若虫获毒后可终生传毒,最短传毒取食时间为5~10 min,且若虫传毒效率高于成虫.白背飞虱带毒率与虫源性质密切相关,采自病株的虫源明显高于采于健株的虫源.因此,对灯下白背飞虱的检测能够反映自然种群的带毒状况,对早期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田间发病表现为轻病田病株呈零星分布,重病田病株呈集团分布.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感病生育期越早,症状越严重.针对大田的应急防控,应着重做好秧田避害、治虫防病和本田初期病株清除及介体防治,加强病情监测和灯下介体带毒检测.该病害的长期治理,除培育抗性品种、提高预警能力外,降低介体昆虫的种群数量,是控制病毒病流行的根本措施.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控
30
S435.111.4+9(病虫害及其防治)
2010-09-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