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287/j.1001-9332.202306.016
播种方式对黄淮海麦区西部冬小麦氮素利用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为探索黄淮海麦区最优播种方式,明确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差异及其机制,本研究于2016-2019年连续3个生长季在黄淮海麦区西部的晋南地区设置宽幅匀播(WSS)、探墒沟播(FS)、立体匀播(TDUS)3种优化播种方式和常规条播(CDS,对照)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16-2019年3个冬小麦生长季的温度、光照、降水等气象要素存在较大的年际及年内变化;与常规条播相比,优化播种方式下,得益于单位面积穗数增加,3个生长季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8.3%~55.5%、8.6%~22.3%、10.9%~39.5%.氮素吸收率显著提升5.8%~57.1%,花前氮素转运比显著提高3.0%~15.3%,氮效率显著提高7.9%~35.7%.综合气象要素与大田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优化播种方式可以通过减少极端低温对小麦群体大小的负面影响,提高群体氮素积累速率和花前氮素转运量,确保高穗数群体籽粒氮素的供应量,实现高产高效栽培.在气象因子均衡的2016-2017年生长季,宽幅匀播、探墒沟播和立体匀播均提高了群体氮素积累量与转运量,并优化了产量构成因子,进而实现了高产高效;在气象因子分布不均(出现极端低温)的2017-2018和2018-2019年生长季,宽幅匀播确保了拔节期茎蘖数,提升了花前氮素吸收量和转运量,立体匀播则保证了较稳定的氮素积累速率,进而实现稳产.
播种方式、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氮效率
34
S511;S143.1;S641.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
2023-07-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572-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