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产量、氮素累积和平衡的影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3287/j.1001-9332.201606.036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产量、氮素累积和平衡的影响

引用
以河北山前平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农民习惯、高产高效、再高产和再高产高效4个模式,通过定位试验探讨各栽培模式对3个轮作周期作物产量、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产量均以再高产模式最高,高产高效和再高产高效模式次之,均显著高于农民习惯模式;小麦季和玉米季氮肥利用效率(PFP)均以高产高效模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模式;0~400 cm土体硝态氮累积量在768.4 ~1133.3 kg·hm-2之间,其中80%~85%累积在根下90~400 cm土层;4种模式的土壤硝态氮均有明显向下淋移现象,120~ 150 cm和270 ~ 330 cm处均出现了累积峰,以270~ 33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最大;高产高效模式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整体水平均低于其他模式,浓度基本维持在30 mg·kg-1以下,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冬小麦季0~ 90 cm土体氮素盈余量均小于夏玉米季,并以高产高效模式的氮素表观损失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模式.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硝态氮累积和氮平衡,以高产高效模式表现最优,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硝态氮、氮平衡

27

本文由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03资助;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Public Interest Agriculture of China 201103003.

2016-07-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935-194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应用生态学报

1001-9332

21-1253/Q

27

2016,27(6)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