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 1引言
免耕作为低耗持续农业生产和保护性耕作的一项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国外,免耕最早是20世纪30年代为防治土壤风蚀而采取的措施,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免耕的作用逐渐扩大[10,18].我国自70年代后期开始免耕的系统研究,在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区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都有不少报道[2,11,16,17,23].秸秆还田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等方面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3,5~8,12,13,19~21].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秸秆还田的方式,方法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尤其是部分地区禁烧秸秆和留高茬直接还田技术的推广,使秸秆直接还田的数量增加.李全圣等[9]认为,下垫面性状对农林系统微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稻麦免耕套种和秸秆留高茬还田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栽培方式,它改变了农田的下垫面,但其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影响还不清楚,探讨这种方式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产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并丰富耕作和生态学的理论,为稻套麦的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依据.
免耕、套种、秸秆还田、农田生态环境、小麦生长、保护性耕作、生态系统的结构、下垫面性状、土壤理化性质、生态系统结构、生产、留高茬、秸秆直接还田、微生物区系、微生态环境、作物产量、栽培方式、系统研究、土壤风蚀、土壤肥力
16
S34;S512.1(耕作学与有机农业)
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02EFN3200230
2005-03-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39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