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场域中技术焦虑的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向 ——基于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时代阐释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23.01.005

教育场域中技术焦虑的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向 ——基于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时代阐释

引用
随着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了智能时代,教育是此次智能技术革命的核心推动力.然而,教育场域中的技术不可避免地扰乱了教育发展的社会秩序,助长了教育主体对教育技术的焦虑情绪.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为分析智能时代教育场域中的技术焦虑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并形成静态现象(what)—动态机理(why)—治理策略(how)的研究路线,可以为探讨智能时代教育技术焦虑的现象特征、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向提供借鉴.首先,挖掘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后发现: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社会生产是人机关系建立的物质基础,挖掘机器背后的应用场景及其"推手"是认识人机关系的基本要求;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人机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人对机器的物质依赖掩盖了人与机器的本质属性;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来看,异化是导致人机关系对立的根本原因,智能时代的人机异化现象不断浮现.其次,基于上述思想,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建立"静态的技术情感体验"与"动态的人机互动过程"相互联系的分析框架.从静态层面看,机器应用使教育主体面临生存性、操作性、道德性三重焦虑,分别形成了教育技术的替代效应、迭代效应和碰撞效应;从动态层面看,按照人的认知属性将人与机器的互动过程分为初始使用、持续使用、管理使用3个阶段,以一种"长时段"的方式呈现教师和学生不断受到教育技术控制并产生焦虑情绪的动态过程;从整体看,3个阶段对应三重焦虑,技术焦虑只是外在表象,动态演化才是内在问题.最后,面对智能时代教育技术引起的焦虑,应回到“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从人与人的关系入手探索一条"以动制静"的治理思路,即从3 个阶段依次建立师生共情、师生共学和师生共鸣的阶段性策略,推动人与机器由对抗冲突走向"人机共生" 的良性发展.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没有脱离马克思的基本论断,不应为适应新的技术进步而扭曲教育的单行道,须警惕教育技术介入的"二阶问题",破解教育场域技术焦虑的出路就在于回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即发展师生、生生关系才是应对之本.

技术焦虑、教育技术、教育场域、马克思、人与机器、智能时代、以人为本

11

G640;G40(高等教育)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高等财经教育研究重大项目

2023-02-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46-6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重庆高教研究

1673-8012

50-1028/G4

11

2023,1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