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1959.2020.18.016
一种改良兔心房纤颤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
目的 寻找一种操作简便、可重复性高的房颤建模方法,为研究心房纤颤的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 将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常规模型组、改良组,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仅暴露心房和分离肺静脉,J形双极起搏电极置于左心房,仅置入电极而不起搏;常规模型组暴露心房分离肺静脉后将起搏电极缝在左心房,高频起搏左心房起搏12 h;改良组暴露心房,分离肺静脉,然后在肺静脉主干任意处使用自制双电极电刺激,进行程序期前刺激12 h,比较三组存活情况、房颤诱发率、房颤发作的心室率及房颤持续时间,测量完毕后分离左心耳进行HE染色,观察三组左心耳纤维化程度.结果 三组死亡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未诱发出心律失常,常规模型组房颤有诱发率为50.00%,改良组诱发率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模型组房颤发作时平均心室率为(121.00±15.35)次/min,低于改良组的(154.00±18.49)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模型组房颤持续时间为(425.40±49.51)s,低于改良组的(817.60±39.1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每倍镜下心肌纤维化及细胞空泡程度高于常规模型组及对照组.结论 兔心房纤颤时左心耳的纤维化程度较正常窦性心律时增加,房颤发生时心耳也出现结构重构,本次改良方法可成功建立心房纤颤模型,且成功率高、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值得推广.
心房纤颤、兔、动物模型、改良
33
R541.75(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泸州市科技局项目[编号:2016-S-682/8
2020-10-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51-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