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6-1959.2012.04.224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引用
@@ 心脏损伤时的血中生化标志物检测值异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1],1954年,Ladue等首先发现血中天冬氨酸转氨酶(GOT,现称AS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血中增高,他们提出GOT可作为AMI的诊断标志物.1955年,Wroblwski等认为血中乳酸脱氢酶(LD)的变化也与AMI有关.1957年Vessell等人发现LD有不同组分,而AMI时某一组分的变化尤其明显.1960年,Dreyfus等报道肌酸激酶(CK)在AMI时出现增高,特异性较先前报道的GOT、LD高.由于分离技术的进步,1966年Van der Veen等发现,CK的MB同工酶(CK-MB)在AMI时的增高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都优于当时临床应用的其他标志物.但临床实践发现,约有25%的AMI患者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30%的AMI患者缺乏心电图(ECG)的特异改变;CK-M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不尽如人意.随着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心肌损伤的血液生化标志物已从早先的以酶活性为主的检测(如AST、LD及其同工酶、CK及其同工酶等)发展到目前的以蛋白质质量浓度为主的检测,包括多种早期标志物和晚期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标志物、同工酶、敏感性和特异性、天冬氨酸转氨酶、医学科学研究、检测、患者、诊断标志物、早期标志物、乳酸脱氢酶、组分、质量浓度、诊断标准、心脏损伤、临床症状、临床应用、临床实践、肌酸激酶

25

R54;R44

2012-12-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225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医学信息

1006-1959

61-1278/R

25

2012,25(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