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颗粒流的抗滑桩土拱效应研究
抗滑桩土拱效应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建立在连续介质理论基础上,难以考虑土体颗粒粒度组成等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揭示土体这种非连续、非均匀散粒体的成拱机理.利用颗粒流方法,研究了抗滑桩截面大小、间距、桩土相对变形速度和土体颗粒粒度组成对土拱效应的形成、发展、破坏和再形成过程的影响,并揭示了这些因素对土拱的极限承载能力、残余承载能力和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上因素对抗滑桩土拱效应影响显著.土拱的极限承载能力随桩间距与桩宽的相对比例增大而减小,随桩土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和土颗粒的分布宽度增大而增大;残余承载能力和桩体荷载分担比随桩间距与桩宽的相对比例和土颗粒的分布宽度增大而减小,随桩土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因此在坑滑桩设计及布桩位置选择时,应尽可能考虑相关影响因素,以优化设计,节省投资.
抗滑桩、土拱效应、颗粒流、土粒粒度
33
TU473(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9046100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2008CDB052;湖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Q20081302;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项目2008ZRJ03
2011-06-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