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大奖获奖人及黄文熙讲座撰稿人简介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321/j.issn:1000-4548.2001.06.033

茅以升大奖获奖人及黄文熙讲座撰稿人简介

引用
[编者按]:自1995年以来,本刊已连续7年介绍博士学位获得者简历。根据读者要求本刊在本期首开专栏介绍《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获奖人及《黄文熙讲座》撰稿人简历。并将在今后每年第6期开设这一栏目继续介绍获奖人和撰稿人简历。相信这些专家的成就,必将激励(艹)/(辛)(艹)/(辛)学子及广大读者不断创造新的业绩。简介材料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秘书处、本刊编辑部共同组织编写,排名以汉浯拼音为序。《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简介:《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是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下设的专项奖励之一。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是为纪念杰出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桥梁工程先驱茅以升先生的业绩于1991年设立的。最初发起和捐资单位是茅以升生前工作过的单位和部门,现已扩大到全国政协、九三学社中央、中央统战部、铁道部、交通部、建设部、中国科协等几十个单位。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下设多项奖励,受奖科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学生已达600多人。其中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大奖于1994年第1次颁奖,每两年颁奖1次。现已颁奖4届,共5人获奖。他们是汪闻韶(1994年第1届),王恭先(1996年第2届),刘建航(1996年第2届),陈祖煜(1998年第3届),谢定义(2000年第4届)。  茅以升先生1896年生,江苏镇江人,早年考取清华公费留学美国,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博士,并获康奈尔斐蒂士研究奖章。茅以升先生作为我国桥梁工程奠基人,亲自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公路铁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并获中国工程师学会荣誉奖。  茅以升先生曾在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任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他生前历任九三学社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并被选为美国全国工程科学院外藉院士。茅以升先生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在我国科技界享有很高声誉。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及其大奖的设立对继承和发扬茅以升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未竟事业,对鼓励人才成长,必将起到巨大作用。《黄文熙讲座》简介:本刊黄文熙讲座开设于1998年。正如国际岩土工程学术论坛开设太沙基、朗肯等讲座一样,在我国开设这样高级别讲座的目的和宗旨是检阅我国岩土力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总结和提高理论和实践发展水平,加强学术交流,从而促进岩土工程人才尽快成长。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太沙基土力学理论体系问世以来对土力学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水平、技术条件以及试验设备限制,太沙基的理论体系还是粗线条的。用太沙基理论来解决一些超大型工程问题以及一些尖深的理论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世界范围的岩土力学工作者苦苦探索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上世纪末应该说理论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很多理论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这就是黄文熙讲座诞生的背景和条件。  黄文熙先生1909年生于上海,早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大学,并考取清华公费留学美国,获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生前任清华大学教授,为我国水利工程和科研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曾任南京水利实验处(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处长,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央大学教授,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教授,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黄文熙先生是我国优秀工程师和杰出岩土工程专家的典范。他在我国首开土力学课程并进行广泛试验研究。许多工程实践都有他的足迹、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他亲自主持创办了《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先生的成就和业绩涵盖了岩土工程的各个方面,他在我国岩土工程界享有很高的威信。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讲座为广大岩土力学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1998年当黄文熙先生诞辰90周年时,作为祝贺活动的一部分,《讲座》问世了。《讲座》刊登在《岩土工程学报》每年第一期,撰稿人由本刊编委投票选举确定。讲座已刊登4讲,连同已选定的2002年即将发表的两篇讲座,共6名撰稿人,他们是:沈珠江(1998年第1讲);周镜(1999年第2讲);方晓阳(2000年第3讲),谢定义(2001年第4讲);黄熙龄、陈祖煜(即将在2002年刊出)。  陈祖煜 1998年度(第3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获得者,黄文熙讲座撰稿人(2002年) 1943年生,浙江宁波镇海人,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91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1989年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岩土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岩土工程学报》编委。  1983年陈祖煜和国际著名岩土工程学者Morgensten教授系统地改进了在边坡稳定分析领域中占有重要学术地位的Morgensten-Price法,这一成果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引用和应用。他和合作者提出了以塑性力学上限解为基础的二、三维边坡稳定极限分析法等一系列新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已应用于小弯、三峡等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迄今,陈祖煜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文集中发表论文60余篇,他的论文在美国科学引文权威检索机构SCI收录的重要学术刊物上被 引用31次。他被澳大利亚Monash大学聘请为高级研究员、土木系名誉顾问。陈祖煜主持了多个国家科技攻关和部级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3项,他本人也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授予国家“八五”攻关先进个人称号。  方晓阳 黄文熙讲座撰稿人(2000年) 1926年生于浙江奉化。1947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57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Purdue Univ.),获硕士学位;1966年毕业于西弗吉尼亚大学(West Virginia Univ.)土木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56~1965年先后在美国联邦公路研究所,西弗吉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工程师、助教和讲师;1966~1996年,在美国里海大学(Lehigh Univ.)土木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岩土工程分部主任等。1996年退休后,受聘为美国麻省大学环境工程科技中心名誉教授,现为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of North Carolina)全球能源和环境系统研究所名誉教授。他曾获得30余项荣誉和奖励,其中在国内被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宁波大学和厦门大学授予名誉顾问教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承担和主持过数十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及发明专利多种,主编或参与编著专著8部。其中基础工程手册《Foundation Engineering Handbook》在国内外颇具影响;1989年提出了粒子能量场理论,为水-土-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他是环境岩土工程的创始人,先后组织召开了四届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讨论会,近十年来他积极投身到祖国的经济建设大潮中,关心祖国的岩土工程事业,与其他同行一起,提出了修建台湾海峡隧道工程等多项宏伟规划,同时他还热心扶持和培养环境岩土工程界的年青一代,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繁荣昌盛贡献了力量。  黄熙龄 黄文熙讲座撰稿人(2002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27年生,湖北武汉人。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顾问(原任四届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岩土工程学报》名誉编委。  20世纪50年代赴前苏联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从事地下洞室土压力、旁压仪、软土地基、山区地基、膨胀土地基、地基抗震等研究。主编《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编著《地基基础设计计算》一书及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中地基基础部分、唐山地震实录地基部分。参与处理解决云南小龙潭电厂、唐山重建、阿尔及利亚陶瓷厂、苏丹大会堂、扎伊尔体育场等工程的地基基础问题。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多名。  刘建航 1996年度(第2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获得者 1929年生,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95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院士是上海软土层地铁、越江隧道与地下工程的科研、设计及施工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建成上海两条越江隧道、地铁一、二号线及近20条市政隧道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60年代领导研究和设计含水软弱土层中盾构隧道单层钢筋混凝土拼装衬砌,率先攻克衬砌结构防水关键,并用以建成6 m地铁试验隧道和10 m第一条黄浦江水底隧道,为当时世界首例。1970~1993年,他作为技术带头人采用盾构法、沉管法、连续沉井法建成金山石化总厂及宝钢厂区困难地层中伸入江海的排水隧道,并攻克了在江底高压沼气含水砂层中排水隧道施工中喷发沼气和流砂等罕见难题,1985~1999年作为地下工程技术带头人完成了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及上海地铁一、二号线地下工程建设。在工程实践中,创造性地研究并成功实施了在含水软弱地层中以盾构法及深基坑施工所引起的地层位移预测及治理的方法,攻克了紧靠运行的地铁隧道进行高层建筑地下室等深基坑施工中保护地铁隧道安全运行的技术难题。他编写了《盾构法隧道》等专著,发表了“地下墙深基坑周围地层移动检测和治理”等20多篇关于软土隧道与地下工程方面的论文,曾分别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1988年被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汪闻韶 1994年度(第1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获得者 1919年生,江苏苏州人,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1948年赴美留学,先后获依阿华大学力学和水力学硕士和伊利诺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博士。1955年任南京水利实验处工程师,1956年调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现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其中1980~1983年任抗震防护研究所所长)。现为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顾问及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名誉编委。  主要业绩:①提出了电渗和水力渗透混合流公式,诠释了电渗加固软土的机理;②阐明了土的液化机理及其与土体极限平衡和破坏间的区别和关系。进一步开展了少粘性土、砂砾料和粉煤灰液化特性的研究。发现了预振的影响和砂土的结构性问题。提出了剪切波速在评估砂土液化可能性中的应用。③初步总结了我国近30年水利工程的震害经验。编制出《中国水利工程震害资料汇编1961-1986》历史性资料。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岩土与水工建筑物相互作用研究》。因业绩卓著,曾获中国科学院1957年科学奖金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1987年四等奖,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王恭先 1996年度(第2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获得者 1936年生于河南孟津,1961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随即进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现西北分院)工作。历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滑坡研究室主任、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滑坡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滑坡防治技术专家组组长,甘肃省滑坡泥石流研究会理事长,《滑坡文集》编委会主任,《灾害学》副主编。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崩塌滑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王恭先系统地研究了滑坡的不同类型、形成条件、作用因素、发生机理、预测预报理论及防治滑坡的新技术、新结构,成功地防治了数百处滑坡,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把工程地质学与岩土力学紧密结合来分析判定滑坡的边界条件、条块级层划分、受力状态及发育的过程和阶段,对大型滑坡分而治之。针对滑坡各发育阶段的稳定程度,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确定滑坡推力界限,使之更接近实际。他最早研究开发了挖孔钢筋混凝土抗滑桩、锚索抗滑桩及锚索框架治理滑坡,由他主编的《滑坡防治》一书是我国在该学科的最早专著。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被铁道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沈珠江 黄文熙讲座撰稿人(1998年) 1933年生,浙江慈溪人,1950年上海敬业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水利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入南京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学习,1953年毕业后分配至南京水利实验处(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任技术员,1955年选送至前苏联留学,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一年后入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做研究生,1960年5月获副博士学位回国,一直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2000年9月任清华大学水利水电系教授。  沈珠江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研究,在软土地基、土石坝工程和土力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出版两部专著《计算土力学》和《理论土力学》。在工程方面,70年代以前主要参加交通部的码头建设,多次到天津新港和上海港工作,以后主要从事土石坝工程,参加过长江三峡深水围堰,黄河小浪底大坝以及20多座高土石坝的设计计算。由于业绩突出,1989年当选为水利部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兼主编、《水利水运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校教授。 谢定义 2000年度(第4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获得者,黄文熙讲座撰稿人(2001年) 1931年生,甘肃甘谷人,1952年毕业西北工学院水利工程系,1962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部地基基础动力学专业,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现为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岩土工程学科博士导师,兼任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岩土工程学报》编委。  谢定义从事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负责土力学、高等土力学、土动力学、岩土工程学、基础工程学、土工试验技术、黄土力学、非饱和土力学等课程的讲授;研究方向为土动力学、非饱和土力学、黄土力学;在瞬态土动力学研究、黄土静动力学特性研究、土结构性定量化参数研究、非饱和土有效应力研究,以及CT技术在岩体损伤研究的应用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陆续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要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编著出版了专著《土动力学》(1988)和《饱和砂土瞬态动力学特性机理与分析》(1995)。培养硕士30余名、博士17名,博士后3名。曾获机械工业部教书育人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陕西省科教系统优秀党员(1986)等荣誉称号,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特殊贡献专家。 周 镜 黄文熙讲座撰稿人(1999年) 江苏宜兴人,1925年生于江西南昌。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9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在该州公路局材料研究所工作。  1950年9月回国后,即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从事路基土工方面的科研工作至今。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铁道建筑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土木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主编,《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现任铁科院研究员,国务院参事,中国铁道学会常务理事。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50年代,提出按黄土结构和强度确定路堑边坡陡度的原则;提出了第二滑动面计算衡重式挡墙土压力的方法,及局部荷载作用下墙后滑动面出现范围的判别公式,已被标准设计采用,学术论文被推荐在1964年《中国科学》英文版上发表。研究提出了用静力触探确定打入桩极限承载力的综合系数法,静力触探的应用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也是国家特等奖“成昆铁路新技术”项目的主要参加者之一。软土地基处理方面,在天津新港采用短密砂井和生石灰桩处理近代吹填软土,经受了唐山大地震的考验;在贵昆铁路斜基底软土地段,采用桩排架作路堤坡脚埋入式挡墙取得成功;在深圳机场停机坪砂井处理软基工程中,发现并解决了大面积砂垫层排水阻力的问题。此外,指导研究生研究了软土和片状砂的基本性质,弹塑性分析,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加固软土的破坏机理等。1993年获铁路系统首届詹天佑个人成就奖。现仍参与高速铁路中有关土工问题的研究工作。[附]:1.2000年度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提名奖获奖者为:龚晓南(浙江大学);殷宗泽(河海大学);郑颖人(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2.2000年度茅以升青年奖获奖者为张建民(清华大学),殷建华(香港理工大学)。

茅以升、岩土工程、土力学、工程学、大学、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中国、基础工程、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木工程、学会、技术、讲座、博士学位、科技、滑坡、隧道、地基基础、理论、建筑

23

G71;G52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77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岩土工程学报

1000-4548

32-1124/TU

23

2001,23(6)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