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东段错那洞钨-锡-铍矿床中铍的赋存状态及成因机制初探
近年来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被认为是稀有金属成矿的有利地区,并已在该区伟晶岩中发现诸多稀有金属矿物.错那洞矿床是该带内发现最早并具有较大规模的钨锡铍(W-Sn-Be)矿床,Be矿化包括伟晶岩型和矽卡岩型,但目前铍元素的赋存状态还没有被清晰地查明.伟晶岩型矿化主要为伟晶岩中晶型较好的绿柱石晶体;而矽卡岩型铍矿化表现形式则复杂多样.Be元素除了赋存于绿柱石、硅铍石、羟硅铍石等含铍矿物中,还可以广泛分布于矽卡岩矿物中.其中,符山石(Be含量:43 ×10-6~887 ×10-6)和方柱石(Be含量:1333 × 10-6~4643 ×10-6)是铍元素赋存的主要载体.矽卡岩型矿化与淡色花岗岩有关,岩浆高分异演化使熔体中Be、Sn、W及挥发分逐步富集,在伟晶岩中饱和绿柱石;之后Be元素在F的络合下随出溶流体进入碳酸盐岩,发生水岩相互作用,萤石的析出引起Be-F络合物失稳,导致Be元素的沉淀.含铍矿物种类及成因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喜马拉雅地区同类型矿化的评价.
错那洞、花岗伟晶岩、矽卡岩、铍赋存状态、符山石、方柱石、成因机制、喜马拉雅
36
P618.72(矿床学)
本文受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专题;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
2021-02-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3593-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