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0569.2006.03.016
川西喜马拉雅期碰撞造山带岩浆碳酸岩的地幔源区特征--Pb-Sr-Nd同位素证据
对形成于大陆碰撞带内的川西碳酸岩进行了详细的Pb-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川西碳酸岩具有非常负的εNd值(-3.2~-18.7)和高的(87Sr/86Sr)i值(0.706020~0.707923),以及较宽的207Pb/204Pb值(15.362~15.679)和208Pb/204Pb值(38.083~39.202)的特征,明显不同于世界上由非造山作用形成的碳酸岩.它们的Sr-Nd、Pb-Pb、Sr-Pb和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大多数碳酸岩来源于EM Ⅰ与EMⅡ之间的一种混合地幔,与元古宙不同质量比的深海/陆源沉积物和下覆的似MORB由俯冲作用引起的洋壳的再循环有关,而少数碳酸岩则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结果.此外,通过动力学背景分析可以得出,富集地幔EM Ⅰ与EMⅡ之间的熔融产生了川西碳酸岩以及同时代的富钾岩浆岩,这种熔融可能是由于印度大陆板片与扬子大陆板片俯冲引起的新生代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产生的,并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始新世-渐新世分界线的从转换压扭变形向转换张扭变形的转变过渡的构造背景下.
岩浆碳酸岩、喜马拉雅期碰撞造山带、Pb-Sr-Nd同位素、地幔源区特征、动力学背景、四川西部
22
P588.15;P597.3(岩石学)
科技部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
2006-05-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66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