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盆地成岩作用过程及古热流体幕式运移事件分析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0-0569.2000.04.025

滦平盆地成岩作用过程及古热流体幕式运移事件分析

引用
滦平断陷盆地形成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物厚度数千米,其中西瓜园组开阔湖泊沉积体系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育为烃源岩、碎屑岩型输导层和储层的形成奠定了充分条件.早白垩世以后,盆地持续沉降,烃源岩成熟并排烃,与烃源岩沟通的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构成了油气输导层.可能在燕山或喜马拉雅造山期,盆地遭受剥蚀.流体在输导层中运移时形成了五种胶结物.其中硅质和钙质胶结作用对输导层影响最大.相对早期的硅质胶结之后仍然留有较大的孔隙,而相对晚期发育的钙质胶结作用则以全面地充填孔隙为特征.在胶结过程中含烃热流体便以包裹体的形式得以保存.研究表明输导层中共发生过五幕古热流体运移事件.其中第一、二幕记录于硅质胶结物中,包裹体数目少,有机与无机共存,均一温度分别为141.4℃和161.7℃.后三幕记录于钙质胶结物中.第三幕主要为无机高温热流体事件,无机包裹体小(5.2μm),均一温度为162.2℃,分布于方解石解理所包围的核心.第四幕为有机与无机共存的低温热流体事件,有机包裹体较大(6.3μm),均一温度为109.5℃,主要产出在方解石的解理附近.第五幕为高温的气态有机热流体事件,包裹体极小(2.5μm),均一温度为216.8℃,形成于方解石微裂隙中.强烈的胶结作用及多幕含烃热流体事件的存在是识别古含油气系统最直接的证据.后期的构造破坏不利于现今的油气勘探.

烃源岩、输导层、成岩作用、热流体事件

16

P618.130.1(矿床学)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资助项目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615-622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岩石学报

1000-0569

11-1922/P

16

2000,16(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