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民俗实践中文化主体回归的三种模式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4-621X.2022.01.011

公共民俗实践中文化主体回归的三种模式

引用
公共民俗学中的"公共"一词往往被学界赋予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面向公众,并为公众所享用;另一种则是指公共部门.从前者来看,民俗本身就具有公共性,民俗为民众所创造,并由民众集体传承和享用;从后者来看,民俗所包含的政治文化又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随着现代化的急剧演进,"民"的流动性与"俗"的多样性两者所呈现的生活世界几乎处于割裂的状态.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关注民俗实践中作为文化主体的"民"在时代变化中所形成的实践理性回归,也正是因为有了"民"的实践过程,才会有"俗"的结果产生,也只有如此,民俗学的学科发展才会具有生命力.公共民俗学是民俗实践的发展方向之一,公共民俗实践常常通过介入式的日常实践、激活民众自由意志、建构民间话语体系来达到还俗于民,从而实现"民"的回归.

公共民俗学、公共民俗实践、"民"的回归、民俗协商

14

C95(民族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YJAZH056

2022-0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10-12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1674-621X

52-1150/C

14

2022,14(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