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草场退化的社会根源及其本土对策——以科尔沁沙地边缘地带的两个蒙古族艾勒为例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西北西拉木伦河流域半农半牧区进行的田野调查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和环境社会学研究方法,从土地政策的变化和移民的文化属性两个视角入手考察了处于相同生态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两个牧村截然不同的两片草场,对其互不相同的草场利用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根源.并认为,地方政府应站在因地制宜的立场,对其草场承包政策进行审视和适当调整;地域居民则要传承环境文化,熟练掌握本土游牧生态知识;鼓励和支持环境社团的参与和监督,创造一种三方互动的良性机制.在地方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充分突出本土文化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的结合,尤为体现前者之应用价值与特殊意义.
沙地草场退化、社会根源、本土对策、蒙古族艾勒
5
X3(环境保护管理)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研究”11RZD071
2014-03-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39-14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