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变化特征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60/cma.j.issn.1674-845X.2020.01.008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变化特征

引用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变化特征。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5─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SLE患者31例(62眼),分为狼疮性视网膜病(LR)组10例(17眼)和非狼疮性视网膜病(NLR)组24例(45眼)。同时招募与疾病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年人35例(3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OCTA对所有受检者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模式扫描,获得黄斑区浅层及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图像,并用本实验室自行编写的分析程序将视网膜血流灌注图进行骨架化分析,获得去除中央无血管区(FAZ,0.6 mm)的总环区域(TAZ)以及进一步4分区(S、T、I、N)的浅层及深层视网膜骨架化毛细血管密度(RCD)。此外,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对疾病组进行评分。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在浅层视网膜TAZ区域以及S、T、I、N各分区,NLR组和LR组的RC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LR组相较于NLR组更低,这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深层视网膜,3组之间的差异不如浅层明显,仅发现LR组在N区域的RCD值较NLR组明显下降( P=0.022),且LR组在除T外其他3个分区的RCD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 P<0.05)。此外,LR组的SLEDAI评分显著高于NLR组( P=0.006),且LR组的SLE并发症,如狼疮性肾炎和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发生率均更高(分别为50% vs. 25%,10% vs. 4%)。 结论::OCTA能有效检测SL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改变。SLE患者无明显眼底及视力损伤时,浅层视网膜RCD即发生显著性改变,推测其可能可以作为监测SLE视网膜损害的早期生物学特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视网膜毛细血管密度、狼疮性视网膜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

22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44-5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1674-845X

11-5909/R

22

2020,22(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