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4-845X.2020.01.002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房角功能观察
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房角功能。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青光眼中心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37例(37眼)。患者为青光眼急性期发作后经药物治疗3~14 d,术前眼压高于21 mmHg(1 mmHg=0.133 kPa);房角关闭范围>2个象限;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示前房变浅,周边虹膜根部与小梁网贴附范围>2个象限;晶状体核混浊度≥Ⅲ级。所有患眼均行常规双切口小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术中均未使用抗代谢药物,巩膜瓣常规可调节缝线密闭缝合。术前术后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程度及滤过泡形成情况。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方差分析、配对
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7 d时眼压为(18.8±1.7)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
t=16.562,
P<0.001),15例患者形成滤过泡。术后1个月眼压为(15.5±1.8)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
t=20.529,
P<0.001),仅有5例患者存在功能性滤过泡。术后半年,眼压为(14.9±2.4)mmHg,23例患者术后眼压<16 mmHg,14例患者术后眼压介于16~20 mmHg之间,较术前眼压明显下降(
t=24.458,
P<0.001);UBM示所有患者术后房角重新开放范围>2个象限,术后眼压与术前房角粘连程度无相关关系(
r=0.016,
P=0.926);术后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
t=-25.195,
P<0.001);33例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提高,4例患者术后BCVA较前无改善,术前术后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5.017,
P<0.001);5例患者术后上方结膜可见功能性滤过泡形成,32例患者术后未见明显滤过泡,UBM也证实结膜下无有效滤过泡形成。
结论::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双切口小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眼压的下降很可能是房角区小梁网功能的恢复,而不是依赖于外滤过通道的建立。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房角功能
22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