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3.07.009
高度近视眼底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
目的 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高度近视眼底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的形态改变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177例双眼高度近视患者(屈光不正≥-8 D或眼轴>26.5 mm),随机选择其中一只眼采用频域OCT观察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形态.以高度近视伴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为阳性组,高度近视不伴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为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患眼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的差异行独立样本t检验,2组患者后巩膜葡萄肿例数的差异行卡方检验.结果 经频域OCT扫描证实,108例患者(61.0%)存在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形态改变,平均年龄(59.3±6.2)岁.108只患眼等效球镜度(-13.55±3.43)D,眼轴长度(29.57 ±2.06)mm.阴性组69例(39.0%)患者平均年龄(34.8±13.1)岁,等效球镜度(-9.50±3.07)D,眼轴长度(27.02±1.02)mm.2组患者年龄(t=10.466,P<0.05)、等效屈光度(t=7.454,P<0.05)以及眼轴长度(t=10.97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阳性组中,108例患者(100.0%)伴有血管弓旁视网膜微囊肿和微皱褶,65例(60.2%)伴有视网膜板层裂隙或裂孔,53例(49.1%)伴有视网膜不同层次的劈裂,1例(0.9%)伴有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所有视网膜形态改变集中分布于距离视盘2~3 PD的后巩膜葡萄肿凹陷区内.阳性组101眼伴有后巩膜葡萄肿,阴性组48眼伴有后巩膜葡萄肿,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999,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常见一系列细微的形态改变,玻璃体皮质牵引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发展应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近视,退行性、视网膜、视网膜血管、视网膜劈裂症、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15
上海市卫生局青年基金2009y012;上海市视觉损害与重建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12DZ2260500
2013-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418-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