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1.03.004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影像学特征
目的 探究治疗和未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FAF)及其他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眼科确诊为CSC后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或未经治疗且随访记录完整的患者各18例(18眼).治疗组为病程少于3个月的急性CSC患者18例,并应用50%维替泊芬PDT治疗;未治疗组为病程超过3个月且未经治疗病情反复发作的CSC患者18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进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和FAF的检查,同时治疗组中所有患者及未治疗组中视力降低较严重的9名患者存治疗前后进行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观察两组患者FAF和其他影像学结果的异同.结果 治疗组18例患者在治疗前眼底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异常自发荧光,Spectralis OCT显示黄斑区出现神经上皮层脱离,视网膜下间隙积液,FFA中表现为典型的墨迹样或炊烟样荧光渗漏,ICGA中表现为在渗漏点附近出现异常扭曲扩张的脉络膜血管;PDT治疗后1个月时有16例视网膜下间隙积液吸收,其余2例在3个月时视网膜下间隙积液吸收,且3个月时所有患眼均未见异常自发荧光,同时FFA和ICGA检查也未见原始病灶部位的荧光渗漏和扭曲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然而,未治疗组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检查眼底时仍有16例可见眼底异常自发荧光,表现为原始病灶处或其周围出现斑驳状、片状、葫芦状或椭圆形的高荧光区,其中有2例表现为与原发病灶相连接的竖条状或斜条状带拖尾的异常高荧光;9例患者因长期视物模糊、精细辨物能力差进行了FFA和ICGA检查,发现造影早中期未见明显异常荧光渗漏,但在造影晚期却可见程度不等的脉络膜大片损害区,有些损害区范围可达5视盘直径以上.结论 未及时治疗的CSC患者在疾病缓慢愈合过程中可能因长期视网膜下积液的存在导致RPE细胞损害,出现异常自发荧光,最终导致RPE细胞功能紊乱,故对部分CSC患者早期进行干预治疗是安全而必要的.
脉络膜视网膜炎、浆液性、中心性、荧光素、自发性、荧光素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13
R774.1(眼科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基金资助项目S30205
2011-09-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7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