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4-845X.2009.04.004
儿童和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调节功能的研究
目的 研究远视性屈光参差患儿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量,并比较其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差别.方法 18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患儿,年龄6.5~15(10.5±2.6)岁,屈光参差度+1.75~5.0(+3.5±0.9)D,7例伴有单眼轻中度弱视,11例不伴弱视.采用动态检影法检查患者40 cm处的调节滞后情况,移近法测量调节幅度,区分主导眼和非主导眼,并与同期就诊的25例远视屈光不正患儿[年龄7~14(9.8±2.4)岁,屈光度(+4.5±2.3)D]和20例正视儿童[年龄7~12(9.5±2.6)岁]进行对照比较.采用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远视性屈光参差患儿主导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量分别为(13.3±3.2)D和(0.79±0.39)D,与正视儿童及远视屈光不正患儿无明显差别;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为(11.3±3.3)D,与正视儿童及远视屈光不正患儿无明显差别;调节滞后量为(1.10±0.12)D,与正视儿童及远视屈光不正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P=0.03;t=2.95,P=0.02).远视性屈光参差患儿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量不同,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3.12,P=0.006;t=4.10,P=0.001).伴弱视者主导眼调节滞后量比无弱视者主导眼调节滞后量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27),而两组非主导眼的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45).结论 儿童和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的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不同:其主导眼的调节功能与同龄儿童无明显差别,非主导眼的调节功能存在缺陷.伴弱视者,其主导眼的调节功能也存在缺陷.
调节功能、调节幅度、调节滞后、屈光参差
11
R778.1(眼科学)
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Y20060064
2009-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54-25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