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4-845X.2009.01.002
依地酸二钠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药物浓度的依地酸二钠(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在白内障术中的应用,探讨其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效果及其对角膜的毒性作用.方法 30只兔(60眼)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BBS组)和4个药物实验组(5、10、15、30 mmol/L EDTA组),每组6只兔(12眼),在麻醉下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术中用不同浓度的EDTA 0.2 ml进行水分离,并停留2 min.于术后第3天和第1、第2、第3、第4、第12周对各组免眼进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在术后第3天时行角膜内皮电镜检查.在术后第12周时行晶状体后囊膜病理学检查,并对晶状体后囊膜中央湿重进行比较.结果 ①术后角膜及前房的炎症反应:术后第3天,对照组及5、10、15 mmol/L EDTA实验组炎症反应轻微;而30 mmol/L EDTA组炎症反应重,并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术后第4周,对照组及5、10、15 mmol/L EDTA实验组均未见炎症反应,角膜清亮:而30 mmol/L EDTA组仅6只眼角膜清亮,仍有4只角膜有持续水肿,色灰,并伴有眼球进行性增大.②后囊膜混浊情况:术后第12周,10、15mmol/L EDTA组的后囊膜混浊的程度较轻,评分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775,P<0.01).③后囊膜中央湿重:术后第12周,10、15 mmol/L EDTA组明显轻于对照组与5 mmol/L ED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94,P<0.01).④病理学检查结果:电镜扫描,术后第3天,对照组与5、10、15 mmol/L EDTA实验组角膜内皮细胞大小均匀,未见明显病理性损害;30 mmol/L EDTA组角膜内皮细胞不规则,微绒毛稀少,可见病理性损害.光镜,术后第12周,光镜下可见各组均有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但以10、15 mmol/L EDTA组为轻,仅为单层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结论 白内障手术中用10、15 mmol/L药物浓度的EDTA进行水分离,可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并且对角膜无明显毒副作用.
依地酸二钠、晶体、上皮细胞、后囊膜混浊
11
R779.66;R998.1(眼科学)
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641
2009-04-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