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豹猫及其潜在猎物的日活动模式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2375/ysdwxb.20230201

甘肃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豹猫及其潜在猎物的日活动模式

引用
食肉目(Carnivora)动物对维持食物网稳定和生态系统功能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捕食者与其猎物的时间生态位有助于珍稀物种的保护.为探究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与同域分布潜在猎物的日活动特征、季节性变化和种间活动重叠规律,于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台红外相机开展持续监测,累计工作日33 521 d,共捕获豹猫370次、灰尾兔(Lepus oiostolus)390次、鼠类(Rats)760次和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834次独立有效事件.基于核密度曲线和活动重叠度分析豹猫、灰尾兔、鼠类和环颈雉的日活动节律,揭示捕食者与猎物在青草期和枯草期的日活动节律变化模式.结果显示:(1)豹猫和鼠类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型夜行性,环颈雉为持续峰型昼行性,而灰尾兔表现为峦峰型泛夜行性.(2)除环颈雉外,其他3个物种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变化明显,枯草期均倾向于凌晨活动,且豹猫也增加了白天午后的活动时长,具有较强的适应性.(3)豹猫与鼠类、灰尾兔的重叠度较高,但存在季节差异,青草期与鼠类重叠度最高(?4=0.779),枯草期与灰尾兔重叠度最高(?1=0.720),与环颈雉青草期(?4=0.356)和枯草期(?1= 0.453)重叠度均最低.本研究从时间维度评估了豹猫与其猎物的活动行为响应,为探讨兴隆山豹猫与猎物的时空共存机制和为自然保护地开展关键物种保护与有害物种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猫科动物、活动模式、时间生态位划分、捕食者-猎物、红外相机

44

Q958.1(动物学)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兰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2023-05-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239-24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野生动物学报

2310-1490

23-1587/S

44

2023,44(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