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穿山甲腹泻治疗前后粪便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
腹泻是导致野生穿山甲在圈养条件下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深入掌握引起腹泻的原因和致病机理,对救护收容过程中出现腹泻的2只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进行了非抗生素治疗,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治疗前后粪便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在饲料内添加收敛剂类药物(蒙脱石)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可有效改善腹泻症状,粪便由黄色糊状转为黑色条状.治疗后粪便细菌OTU总数和丰度指数(ACE和Chao 1)均降低,而真菌OTU总数和Chao 1指数增加,但细菌和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在治疗前后变化不大.然而,经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治疗前后的菌群出现明显偏离.细菌的优势菌门在治疗前后排序基本一致;治疗后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占比明显减少,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明显增加.治疗后的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占比明显增加,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明显减少;Condenascus占比明显增加,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明显减少.综上所述,中华穿山甲在食物转换过程中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改变,经过非抗生素治疗后,菌群形成新的稳态,同时肠道吸收能力得到加强.
中华穿山甲、腹泻、粪便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
43
Q93(微生物学)
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项目;国家林业;草原局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监管与行业规范项目
2022-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39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