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眶蟾蜍背腹皮肤显微结构及其功能适应性的研究
利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比较观察了黑眶蟾蜍背腹皮肤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黑眶蟾蜍的皮肤厚度在400~600μm,分为表皮和真皮.表皮为多层上皮细胞,由外向内包括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生发层.真皮分为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分布着少量粘液腺、颗粒腺和血管.研究还在背部疏松层中发现了两种特殊的皮肤钙化结构——钙化层和钙化斑.黑眶蟾蜍皮肤整体较厚,角化程度高,颗粒腺大,粘液腺数量少.背部较腹部皮肤厚,表皮层数多,角化程度高,兼具两种钙化结构,色素细胞和皮肤腺发达,防护能力更强;腹部更薄且血管化更高,对水通透性好,且具有利于吸水的小沟壑,这些结构特点与差异都反映了黑眶蟾蜍背腹两侧皮肤在适应干燥陆地环境上的作用是不同的.
黑眶蟾蜍、皮肤、显微结构、皮肤腺、皮肤钙化
38
Q954.539(动物学)
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
2018-08-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