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一个更需重视的悲剧生成审美机制--从“中国无悲剧说”谈起
“中国无悲剧说”的根本症结是我们把悲剧的“双轨”审美机制变成了“单轨制”。共鸣与超越是悲剧的两种审美机制,但实际上我们基本上只强调悲剧“崇高美”的超越性而看轻其情感的共鸣性。注重文学的超越性,这是近百年来中国学界的基本立场。由于“革命文学”、“阶级论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一直强调“斗争反抗”的“高昂”格调,“十七年”时期文学更是成了政治的工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于西方各种现代主义的热衷追捧,这些使得我们文学中共鸣式的情感叙事实际上至今仍然十分薄弱,在这种特殊语境中共鸣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共鸣式”悲剧,充分肯定悲剧在疏导人情、慰藉情感等方面的功用,将共鸣本身就作为悲剧真正的目的之一而不必一定要转化到“思想性”价值方面来,从而还原悲剧的“双轨”审美机制。
悲剧、共鸣、崇高、审美机制、重视
B83-0(美学)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十七年文学批评中‘否定性’话语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研究”2012Ybwx08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重大项目“中国20世纪阶级论文论研究”swu1409107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4-02-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3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