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15989-20220117-00023
两种康柏西普治疗方案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治疗-延长(TAE)方案与按需治疗(PRN)方案应用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91例91眼。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接受康柏西普0.5 mg玻璃体内注射;按照患者意愿决定其抗VEGF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按需治疗组(3+PRN组)和治疗-延长组(3+TAE组)。随访时间为1年。所有患眼均接受ETDRS视力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最大视网膜厚度(MRT)、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脉络膜息肉样病灶数量及面积、视网膜出血面积、分枝状血管网(BVN)面积。比较2个组在治疗后1年内的治疗间隔时间及治疗次数。结果:治疗后1年,3+PRN组和3+TAE组的BCVA提升幅度分别为5.0(-2.0,15.0)和6.0(-1.0,14.0)个字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352,
P=0.725);2个组患眼CRT、MRT、PED高度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145、-0.529、-0.985,均
P>0.05);2个组患眼息肉数量、息肉面积、不同息肉消退程度眼数、BVN面积和视网膜出血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502、-0.300、-0.047、-0.265、-1.243,均
P>0.05)。随访1年时,3+PRN组患眼平均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7.6±0.9)次,少于3+TAE组的(8.4±2.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32,
P=0.019)。3+PRN组平均随访次数为(11.3±1.5)次,明显多于3+TAE组的(10.1±1.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03,
P=0.001)。3+TAE组患眼负荷治疗期后有17.1%(6/35)的患者治疗间隔延长至12周,48.5%(17/35)的患者治疗间隔延长至8周及以上,平均最大延长间隔时间为(9.5±2.0)周。随访期间,3+PRN组和3+TAE组分别有10眼和8眼接受光动力治疗。
结论:3+PRN和3+TAE方案进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光动力补救治疗在改善PCV患者的视力和解剖结果方面疗效接近。其中3+TAE方案治疗次数增加,患者随访次数减少。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康柏西普
4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YFC2008200;首都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专项项目Z191100006619029;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2020YFC2008200;Capital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 Project of ChinaZ191100006619029
2024-0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53-59